来源:深圳网站建设,深圳网站设计,深圳网站制作,深圳网站改版专家--深圳市网联讯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2-03-08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发布,2021年中国GDP超过114万亿元人民币,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.7万亿美元,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%。
2021年美国GDP为23.0万亿美元,中国相当于美国的77%。在新世纪开启的2000年,中国不到美国的12%(1.21万亿美元/10.25万亿美元)。在改革开放起步的1978年,中国不到美国的6.4%(1495亿美元/23516亿美元)。
也许改革开放50周年时,中国的GDP大概率会赶上美国。虽然从人均水平看仍有很大差距,从大国到强国仍需持续努力,但无论如何,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,显示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更加澎湃的动力和活力。
这种力量究竟从何而来?经济学家有各种总结,如后发优势、人口红利、体制改革、开放驱动、投资拉动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、“市场化、城镇化、工业化、国际化、信息化五化融合”,等等。
但从更根本的意义上,我认为是由于我们这个幅员广阔和人口众多的国家,建立了一个比之其他大国更为高效的经济进化机制,其核心是从需求端到供给端有更强的压力,倒逼着不断提高质量、效率、快速响应与改进能力。只要这种进化机制一直存在,中国经济就会生生不息。
什么是经济发展及其进化机制?用需求与供给这一简明框架来说明。
从需求看,经济发展就是“女王所穿丝袜,普通工厂女工也可购得”(熊彼特)。或者说,经济发展“不是为了给女王献上更多丝袜,而是让工厂女工也买得起丝袜”。经济发展的过程,是以人为本、逐步实现普惠的过程。
更进一步,依据马克思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”的理论,经济发展就是让每个普通女工都穿上适合自己的丝袜。每个消费者的需求都应被满足,在这一点上女工和女王并无二致。
再回到供给。用两句话来说明什么是经济发展。
第一句是经济学家曼昆的总结,“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”。经济发展能力,就是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。
第二句是亚当·斯密的观点,一国国民财富积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分工和专业化,分工的效率又取决于市场的规模。据此,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分工的深化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。
以上两端合在一起,则经济发展就是——在需求和供给两侧,都能实现让一切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发展。
更多、更具个性化且不断更新的需求,更快响应、更快改善、更具创造性的供给,这两者相互推动,循环递进,就是经济发展的进化机制。
让一切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发展,绽放需求方面的想象力,释放供给方面的创造力,归根结底,不是靠谁去计划和分配,而是靠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。
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在关于感恩节的一篇文章中写道:
“你们的感恩节晚餐就是一个合作的奇迹,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了社会分工。有人把你的火鸡养大了;其他的人把它收拾好,包装好,然后运到你能购买的任何地方。运送火鸡的交通工具是由工程师设计的,由人工劳动结合机器和电脑来设计、制造、销售、分配等等,都是由无数个人来完成的。这些运输工具能使火鸡保持在冰冻状态,将之冷藏起来,这也同样是由无数人做出了重要贡献,它们在公路上,在桥梁上,在由无数其他人设计和建造的隧道中行进,为你运输那只火鸡。而这些运输车辆所使用的燃料则是由另一支真正的军队发现、提炼、运输和分销的……”
“试想一下:为了那只火鸡,你等于是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工人,却只花了50美元,就为你的感恩节晚餐买回一只相当大的火鸡。同时,我们也不要忽视其他那些也为此做出了贡献的人,还有一些人在你家里放了一个烤箱,这样你就可以烹饪你的火鸡大餐了。感谢,感谢每一个人!感谢这种非凡的劳动分工,在过去的两三个世纪里,这种分工变得越来越专业化,导致了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和质量的大幅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”
历史上讲述类似故事最著名的文章应该是《铅笔传奇》。从一支铅笔到一只烤火鸡,乃至无数的商品和服务,都是拜市场化的分工协作机制所赐。这也是人类近现代经济发展背后的奥秘。
中国的经济进化机制和以上机制并无本质区别,但有更强烈的两个特点:
一是开放和信息流动,使中国在需求端有更为持久和巨大的动力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发展水平很低,到今天区域差别仍然很大,开放才知差距,在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映照下,中国人产生了极为强烈的追赶冲动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,“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最大的内生发展动力”。现在中国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追求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但人们仍在和全球最新风尚对标,无休无止,同时也在开创有自己特色的风尚。
二是激烈的内部竞争和内部消费者的要求,以及全球竞争和全球客户的要求,倒逼中国企业在供给侧,形成了持续优化、改进、创新的强大动能。在充分竞争领域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是全球最大的,正因为承受住了这种压力(这有民族文化的作用),中国制造才锻炼出品质过硬、性价比高、交货准时、响应速度快等等能力,走遍天下,让世界越来越依赖。
理解上述特点并不难,我想强调的是,过去几十年中国可能有全世界效率最高的经济进化机制。
原因是,经济机制可以视为信息交换、调整与反馈的过程,进化是经济主体在对信息做出的反馈中产生的,哪里的信息传递成本更低,传递速度更快,基于信息的决策效率就会更高。
在中国,由于国家在信息化、数字化基建方面长期投入,也由于大量创新公司在数字技术和应用方面不懈努力,中国抓住了信息革命的风口,站在了数字经济的潮头,从而建立起世界领先的,快速获取信息、分享信息、处理信息的能力。
中国经济的进化机制之所以更强,实质是中国在信息和数据采集、挖掘和支持明智决策方面的能力更强。这又和中国的人口规模、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有关。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效率,中国的规模足以支持中国公司的成长、投入和收获。
为什么信息流动的成本、速度、效率等等,对经济决策和经济进化至关重要?
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场景。1956年12月6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一篇文章《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》,作者是高尚全。
作者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时,沈阳有两个相邻的工厂,一个叫沈阳变压器厂,一个叫沈阳冶炼厂。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,由主管的一机部从云南等地调到沈阳。冶炼厂生产的铜,则由冶金部从沈阳调往全国各地。两个厂一墙之隔,却由于行政主导,没有市场,没有自主权,造成资源极大浪费。
还有一个例子,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,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要买鼓风机。企业没权买,要打报告申请,经过7个部门审批,最后一个部门批下来,夏天已过去。
前一个例子说明了在“统购统销”的计划经济下,那种中心化的信息传导机制的弊端;后一个例子说明了在金字塔的组织结构中,信息层层上传再层层反馈的问题。这样的机制,纵然我们有人口优势,在人口之间传递信息却是劣势,怎么可能促进经济进化?
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中国经济的信息传导与进化机制。
在阿里巴巴、京东、拼多多、小红书等C2M零售平台,企业基于ABCD等数字技术,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消费者洞察,让消费者参与产品定义。无数新物种、新品类、新产品以比以前快得多的速度出现,并通过智能前测、小单快返、精准营销等方式,实现更为集约的生产与销售。以天猫为例,其在2021年发布的新品数量超过2亿款,而2016年这一数字为400万。根据天猫数据,每3个中国消费者就有1个在买新。
利用阿里钉钉、腾讯企业微信、字节跳动飞书等工作平台,企业可以把遍布海内外的员工、上下游的伙伴,以及各个价值创造环节连为一体,让一切实时看见,让工作任务和客户需求得到最快响应。以2021年字节跳动和央视春晚的红包合作为例,从项目立项到推向春晚,字节跳动有数千名研发、产品等员工参与,总共只用了27天。这背后是所有项目组员工统一用一个飞书文档查看项目管理手册,同时有一张在线表格每日实时进行进展更新、风险同步。
在美团,一般人认为它是最高效的外卖平台,实际上它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效率,也在助力商家提升工作效率。例如,一家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1.8万多家门店的新鲜冰激凌-茶饮连锁品牌,有4000名一线市场人员,一年超过180天在外巡店,这就产生了大量在下沉城市的差旅问题。美团为其定制了一套解决方案,员工差旅审批单关联到美团“商企通”之后,不再需要在多个平台来回切换比价,可以便捷地预定符合公司差标的酒店和机票,预定过程中免去个人垫付,返程后也无需贴票和报销。
拿这些快时代的案例和之前慢时代的案例对比,就能理解,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信息链路越短,信息成本越低,信息反馈越快,经济进化机制越强,劳动生产率越高。这个大背景,当然就是能有效支持分散决策的市场化改革,而互联网把一切人对一切人的点对点分散决策效率发挥到了极致。
如今,这样的机制已从城市走向农村,从企业走向社会,全社会的效率在提高,福祉在提升,进步在加快。想停都很难停下来。
我采访过很多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高管,“中国消费者太喜欢尝新了”“中国企业的响应太快了”“中国的知识外溢太快了”“在数字化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”,这是经常听到的说法。
总体上,中国速度已大大超过跨国公司对变化的响应速度和自我变革的速度。尽管在高端、“五基”(基础零部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、基础技术、基础软件)、行业标准、品牌价值等方面,我们离世界一流还相差不小,但依靠数字技术所支撑的“需求-供给”之间的快速反馈,这种差距在快速缩小。
外国人到中国总是很惊讶,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如此便捷的服务能力,如移动支付,二维码,半小时外卖送到,一小时上门取件,24小时快递到货?有人说,中国消费者心太急。
中国消费者为什么心太急?因为在互联网时代,他们什么都知道,什么都比较。
为什么中国制造越做越好,在性价比之外开始建立“新奇酷智快”的能力?因为它们都是可贸易的,一直接受全球消费者检验,尤其在互联网平台上,实时的评论提供了真实的用户导向,这也是一种更加饱和的压力。
所以无论是在需求端,通过分享全球信息,让人展开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的畅想;还是在供给端,通过海量信息、实时数据的反馈,让企业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创新与改进——互联网都是中国经济进化机制中最具连接性、能动性的部分。信息和数据如同高能燃料,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列车隆隆向前而行。
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无“网”不在,无“数”不行的时代。如果以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的NCFC(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)用64kb/s专线正式连入因特网算起,中国互联网即将走过第28个年头。
加快数字化发展,建设数字中国,已是中国的国家方略。
身在一个超过10亿网民组成的在线经济体与在线社会,很多人觉得这是天然就有的。其实,成如容易却奇崛,中国几代互联网公司不知走过了多少万水千山。
互联网公司对中国的价值究竟何在?我想到以下10点:
1、促进就业
根据中国信通院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(2019年)》,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.91亿个,占当年总就业人数接近1/4,同比增长11.5%,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。国务院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就业促进规划》指出,加快发展数字经济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,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。就业,而且是如此规模的新增就业,对中国的意义不遑多论。
2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
互联网对于传统生产和销售模式确实存在冲击,但整体看,这种“破坏性创新”对整个中国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,也是必须的,而且互联网产生的增量价值是大头,存量替代只是小头。大批中国企业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,不是越来越弱,而是越来越强。与此同时,中国还出现了一大批和互联网思维、数字技术完全相结合的“数字原生企业”,它们都是新实体经济企业,从3C、智能硬件、智能电动汽车到大量的新消费,层出不穷。
3、促进科技创新
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它们只有应用创新、模式创新,没什么核心技术。且不说一切能带给消费者价值的创新都很可贵,就以技术论,只要实地做些调研就知道,要满足动辄几百万乃至几亿用户的某种在线需求,体验要好,成本要低,要安全可靠,经济上还要可持续,没有技术创新和突破决不可能。
阿里、腾讯在分布式计算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技术,腾讯会议、钉钉在大容量沉浸式会议协作和在线教育方面的技术,百度在“车路智行”方面的技术,字节跳动在智能推荐算法方面的技术,都是世界领先。
4、促进创业和奋斗
美国人评价硅谷凝聚了“美国在20世纪后几十年最宝贵的想象力”。中国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们,为我们传承了宝贵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。今天我们反对“996”“007”,但不能否认,没有超常的付出,就没有今天互联网的体验和竞争力。
5、促进经济的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
互联网公司不仅自身是数字技术的先行者,也显著带动了整个经济的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和升级。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,无论生产制造还是供应链和物流服务,通过在线化,实现数据化,进而开启数据驱动,最终迈向数智驱动,这个过程一直在深化和扩大。即使是海量的小微商户,通过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收款也极大便利了经营,仅微信支付过去几年就有超过1亿个收款码被发放;更不用说大中型企业、科创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,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阿里、腾讯、百度等的云服务。
6、促进政务服务与社会善治
健康码、一网通办、智慧医疗、智慧城市等等,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服务从C端到B端到G端、S端(社会),惠及面越来越宽广,无远弗届,极大促进了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改善。
7、促进人们视野的开阔
经济发展,无论需求还是供给都要与时俱进,不断刷新。新从何来?从见识中来。见识何来?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互联网。近年中国三四五线市场的增长,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,对一二线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多了解,更多同步参与的机会。
8、促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
中国企业正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,并在全球市场受到欢迎,其中的一个原因是TikTok、移动游戏等互联网产品在全球流行,有大量体现中国场景、生活与文化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涌现,从而改变了很多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固有的僵化认知。
9、促进新知识、新观念的传播
从最早的门户网站到web2.0时代的微博,到今天的公众号、头条、B站、知乎、喜马拉雅FM等等,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知识、新观念扩散的最大阵地和载体。
10、促进公益、绿色和共同富裕
无论是腾讯99公益日,还是蚂蚁森林,以及几乎所有著名互联网公司的“互联网+公益”平台,互联网带动社会公益变得随时随地,简单易行,中国每年参与公益的人数因此大大增加。
腾讯、阿里都发布了在未来斥资千亿,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计划。在双碳方面,腾讯的“净零行动”承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,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%绿色电力。
阿里也向社会公布了三大减碳目标: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,不晚于2030年协同上下游价值链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降低50%,同时用平台方式通过助力消费者和企业激发更大的社会参与,到2035年15年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。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仅自身积极向善,且在推动善的外溢,促进整个生态向善。
长期以来,我本人最关注制造业,我不是互联网原住民,2000年32岁时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,才买了一台ThinkPad,才注册了一个hotmail的电子邮箱,因为交作业要用邮件。因为是“技术盲”,我对互联网远不如对制造业了解。
制造业对我最深刻的观念影响,一是生产性创新,二是利益相关方关系(如渠道、供应链、金融供给者等)。我一直以此为尺度观察互联网公司。
2017年我在《当阿里和腾讯成为一种基础设施,它们会通往哪里?》一文中提出了“支配性结构的
上一篇:元宇宙正在走入互联网的泥潭
下一篇:几类普遍的SEO优化外链搭建方式